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增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挖掘中医药文化的美育元素。在“芒种”时节和“6.5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山东省文化艺术教育研究会、济南市市中区泉润学校联合开展“传承国粹精华 美育浸润童心”家校社协同育人座谈会暨中医药文化公益活动。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主任、药学党总支副书记马传江,药学部各支部书记、支委代表,蒲公英药师志愿服务队岐黄讲师和志愿者药师张玉娟、朱宗敏、徐君、李晓英、金秋阳、辛明雪、陈鑫堂、张景珍;省文化艺术教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郑吉刚,常务理事兼执行秘书长翟道顺,理事、济南凤启书院院长郑紫微,会员、济南市青少年宫美术书法部教学主管尹晓彤,办公室主任胡静萌;济南市市中区泉润学校书记、校长郑永建,小学部校长张成燕以及泉润学校部分师生和党员教师代表等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与会嘉宾在郑永建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学校以“智启未来,爱润人生”为办学理念,以“塑君子人格,育栋梁之才,铸幸福人生”为办学宗旨的校园文化,培育知识广博、人格健全、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大家切身感受到泉润学校文化底蕴深厚、教育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成果丰硕。对于学校设施建设、教育教学环境及特色课程体系,与会嘉宾均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在学校礼堂,郑永建首先表示满怀喜悦与期待的参与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山东省文化艺术教育研究会与济南市市中区泉润学校共同举办的“传承国粹精华 美育浸润童心”——中医药文化进校园青少年公益活动。他说,中医药文化蕴含“天人合一”的智慧,讲求与自然相依相存。本次活动邀专家学者揭秘中医药文化,希望孩子们珍惜机会,领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树立环保意识,老师们借此探索特色教育新路径。共同助力孩子成长为有文化底蕴与环保担当的新时代少年!
马传江表示非常高兴参加今天“传承国粹精华 美育浸润童心”公益活动。他说,今年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恰逢建院70周年,是全国成立最早的省级中医医院之一,是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连续5年在全国公立中医院绩效考核中位列A+等级。现在的药学部是医院最大的科室,也是医院四梁八柱之一,2024年建设智慧中药房,今年将启用崭新的高标准现代化膏方中心和炮制中心,进一步打造“品质药学”的金名片,助推医院药学高质量发展。未来,药学部将继续精药事、促转型,争当中医药学“领头雁”、敢做中医药学“排头兵”,通过更加多元化的形式为社会大众提供优质药学服务。
郑吉刚首先向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付出心血的泉润学校教职工团队致谢。他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是老师、家长和社会最大的心愿。山东省文化艺术教育研究会是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艺术教育事业,提升社会美育价值引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文化艺术教育专门人才贡献力量为宗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马传江主任及其率领的优秀团队,积极践行时代使命、履行社会责任担当。济南泉润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旨在培育知识广博、人格健全、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公民。今天,三方联合开展的“传承国粹精华 美育浸润童心”中医药文化公益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实践。希望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的合作更加紧密默契,泉润的学子们在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的提升,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祖国和社会。
启动仪式后活动分为两个平行环节,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师金秋阳带来题为《芒种本草奇遇记:中药里的节气智慧与绿色密码》的精彩分享,巧妙结合“芒种”节气,引领同学们探索中药与自然节律、生态保护之间的深邃联系。药师张景珍则以《共话香囊—香传千年 囊括百草》为题,生动讲述香囊这一传统中医药载体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及其蕴含的丰富本草知识,并和同学们一起互动制作香囊,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感受中医药文化魅力的大门。
与此同时,三方代表移步会议室,围绕“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及本次活动的深远意义展开深入座谈。座谈会由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马传江主任主持,各方代表积极建言献策,并就未来如何更有效地整合资源、深化合作、共同推进青少年的健康教育与文化传承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马传江认为过去医药圈较为封闭,社会上对中医存在神化的现象。如今中医药有必要走向大众,需专业人才发声,而山东省中医院作为龙头,有宣讲中医的职责和使命。中小学是中医药走向大众的良好媒介,其部门药师资源丰富,可组织药师到学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科普中医药文化和知识。此外,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从文化自信高度看待中医药,打破西医主导下中医声音不够响亮的困境。未来,将继续组织专业人员不定期走进校园、走进社区等,同时也欢迎社会各界参观现代中药,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大众感受中医中药的魅力。
郑吉刚指出,2024年11月,教育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提出,“教联体”是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政府加强指导、各部门协同配合,调动各类社会育人资源协调联动,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育人的工作方式。
自2020年起,联合高校和媒体打造的《风雅颂中华》融媒新诗界丛书以经典诗词为载体,通过琴棋书画舞、说拉弹唱体等形式,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融合图书、手机、平板等不同载体,构建人人可学习、处处能学习、终身便学习的平台。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传播高地,促进优质教育全面均衡发展。与2025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相辅相成。助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接下来,山东省文化艺术教育研究会在大家的关心支持和齐心协力下,有责任、有义务也有信心,为文化艺术教育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郑永建表示,此次领导专家的到校交流令我们深感欣喜,近距离与专家们深入交流还是首次。高水平专家队伍不仅传播中医药知识,还带来了文化艺术熏陶,这对学校文化建设将起到有力推动作用。希望借今日交流契机,后续能进一步深化交流、加强合作,助力学生成长与学校发展。
朱宗敏对药学部近年来开展的中医进校园的相关活动做了介绍。省中医与多所学校展开合作,每年开展中医药普及活动,引导学生种植药用植物并开展摄影绘画活动等。
张玉娟表示,此次活动很有意义,我部门支部党员年轻且奋斗在药学一线,希望多与中小学孩子交流互动,结合文理分科等激发其学习中医药的兴趣。
翟道顺表示,参与此次公益活动收获颇丰,感谢各方的精心筹备,并对学校文化建设给予高度评价。他说,中医药进校园需要创新,校园周边中草药资源丰富,建议开发新型材料,密封制作中草药标本并配上文字说明,安全又便于在校园展示,可用于中小学生辨识身边的中草药并了解其功效。
作为凤启书院第九代执行院长,郑紫微表示,书院一直开展君子六艺课程,涵盖射箭(传统弓)、茶道及简单中药材饮片制作等传统文化。在中医药美育方面,组织书写《黄帝内经》字帖,每年暑假带书画班孩子到药乡森林公园写生,孩子们还通过软笔抄写《伤寒论》、硬笔抄写《黄帝内经》及国画花鸟课程写生原生药材等方式接触中医药文化。她认为可利用书法、美术等媒介提升孩子们对中医药的认识,这对孩子今后的生活有很大帮助。
尹晓彤从艺术的角度提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中医中药学是重要门类,之前也在思考如何让中药学与美术、书法及单位课程衔接互动。中药学对孩子们而言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可邀请药师、专家为孩子们讲解中药知识,美术课孩子可据此描绘中药形态、颜色及配药后的样子。书法课孩子书写中药优美名称并了解其功效。让孩子们亲手绘制中医药展示牌、记录中药药效,针对孩子不同阶段的身体反应和季节等,制定食疗或中药茶饮方案,打造中药小展区。
张成燕校长说,泉润学校吟诵水平一流,具备劳动实践场地,可种植中药材作为孩子们的劳动实践基地,参与药材开发的全过程,整理文章、出书,培养孩子对中医和科研的兴趣。并让孩子们通过吟诵了解中医知识,实现科普与语文、劳动、科学、体育和艺术的融合。同时,建议在学校多维呈现中医药文化,请专家指导,让大学生或研究生实地指导实践和创新研究,实现多方共赢,充分开发孩子潜力。
此次三方联合举办的公益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文化的播种。它将底蕴深厚的中医药智慧、美育元素和重要的环保理念,浸润青少年心田,是推动中医药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的一次生动实践,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健康素养的新时代青少年探索出新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