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冰老师分享:
分享课程《十年磨砺 积微成著 点亮农村娃的艺术梦》
历城区刘姑店小学
(一)开发社团,探寻乡村学校艺术发展方向
(二)打磨精品,创立特色非遗盘纸艺术实践工作坊
(三)深挖课程,构建“艺见黄河”美育品牌
刘姑店小学依托农村地理优势,以美育为核心逐步发展盘纸手工特色,形成黄河美育课程体系,为农村学生成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盘纸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裁剪、盘卷等手法创作精美图画,培养学生耐心、创新思维和合作意识。
01开发社团,探寻乡村学校艺术发展方向
刘冰老师提到,十年前刘姑店小学并没有美术社团,她作为一名新任的美术教师,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结合自身优势,从兴趣小组起步,逐步发展为区级亮点的美术社团。
作为学校社团,第一次在区级层面亮相是在2015年举行的历城区美术作品展上。一件件作品一出场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让农村的孩子们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孩子们有了走出去的路径,也成为了学校美育发展的切入点,也更加坚定了学校下一步要将之发展为特色项目的决心。
02打磨精品,创立特色非遗盘纸艺术实践工作坊
随着流传度的增高,区域内许多学校也都投入了这个项目。面对这个局面,刘姑店小学一直认为一定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信念,开始进行原创作品的打磨。
刘老师强调,任何艺术都不能做无根之水。所以在探究艺术本源的问题上,在不断提升手工技艺的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上下功夫。进一步积累对盘纸文化的深入挖掘。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美育活动,创作多件代表作品,如“荷美泉城”等,展现学生爱家乡、黄河的情感。
03深挖课程,构建“艺见黄河”美育品牌
刘姑店小学在历城区教体局和教研员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研发校本课程,推进项目建设,与黄河文化结合,拓宽艺术课程广度。以实践活动为载体,生动立体的讲好黄河故事,传承黄河精神。
最后刘老师总结,通过美育实践,学生不仅提升审美素养,还增强文化自信,收获丰富的艺术体验,点亮艺术梦想。学校美育获得多方认可,成为区域美育发展的亮点。
朱世荣老师发言:
分享课程《巧手捏万物,文化润心灵》
历城区实验小学
(一)“课内+课外”双线联动,学科融合品悟美
(二)“校内+校外”双向驱动,专业引领创造美
(三)“必修+拓展+定制”进阶培育,全面提升发现美
(四)“线上+线下”跟进评价,个性彰显塑造美
《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中提到:“以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将美育融入教育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01“课内+课外”双线联动,学科融合品
历城区实验小学一直秉承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理念,因此在艺术创作上将自然、生活与社会相联系。选择学生熟悉的动植物以及生活物品作为创作的素材,拉近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增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学生以家乡济南为创作素材,让学生仔认识济南、表现济南当中热爱济南。在创作家乡题材的时候,作品采用的是项目化的学习方式。学生进行网上搜索,图书馆查阅有关的历史典故、寻访相关文化地点。把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内化于心,实现艺术教育的知行合一。
02“校内+校外”双向驱动,专业引领创造美
朱老师提到,2008年以来,历城区实验小学聘请了济南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李军老师作为艺术指导老师,满足更高要求的学生学习需求。学生深入地学习编织技艺,提升创作能力。
此外李老师还对历城实验小学的美术教师进行了系统培训,面塑也成为了老师的基本功之一。学校还开展了面塑课程,老师们将面塑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和学生共同创作,共同成长、共同创作、共同受益。
03“必修+拓展+定制”进阶培育,全面提升发现美
基于学生的需求、学校的发展、时代的要求,学校开发了“和合课程体系”。“和合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目标,唤醒潜能,让每一个学生全面而个性的发展。学校还在必修和拓展课程的基础上开展了定制课程,聘请了各类优质老师在相关领域进行专业引领,使潜能培养成为终生受益的特长能力,促进学生多元个性发展。
04“线上+线下”跟进评价,个性彰显塑造美
通过以上三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动态发展当中实现了素养落地。学校采取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保证学生课程的的有效学习时间,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最后朱老师总结,面塑艺术的传承,恰恰是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对传统文化血脉的传承,更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结晶。不忘本来才能开拓未来,善于继承才能进行更好的创新。在传统文化聚焦社团开展的路上,将砥砺前行,不忘初心。